近年来,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,用户体验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。而1994年Nielsen和Mack一同提出的“用户界面设计的可用性启发式”成为了界面设计师们的常识和技能要求。这个启发式包含了10条规则,旨在指导设计师们如何设计出易于使用的界面。

首先,界面设计师应该为用户提供清晰可见的系统状态反馈。这条规则强调,在使用界面的过程中,用户应该清楚地知道系统目前的状态以及它们的操作结果。

其次,设计师应该让界面的操作方式与用户的心理模型相符。在这里,“心理模型”指用户对系统的想象和认知,设计者应该根据心理模型设计对应的界面操作方式。

第三,界面应该提供导航的发现功能,使得用户可以迅速找到所需的信息。

第四,设计师应该将界面设计得足够简单明了。简化不但能方便用户的操作,同时降低用户犯错的概率。

第五,则强调用户的更高控制能力,可以让用户随时撤销不想要的操作,以及帮助用户更好地进行“试错”。

第六,需要让用户遵循界面设计的直觉,也就是选择常用的界面设计模式,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。

第七,界面设计要保持一致性,确保相同的操作在不同的情况下都能得到相同的反馈。

第八,需要考虑用户的容错率,以及给出明确的错误提示信息帮助用户更好地处理错误问题。

第九,则强调了界面设计的灵活性,可以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相应的操作选项。

最后,需要为用户提供足够的帮助信息,从而加强用户的自主性,提高使用效果。

总之,“用户界面设计的可用性启发式(1994年)”提出的10个规则可以帮助设计师在用户体验的设计中更加得心应手,进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。设计师们也应该将这些启发式刻在心中,在工作中不断遵循和发展这些启发式,从而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产品使用体验。

详情参考

了解更多有趣的事情:https://blog.ds3783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