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中,缓存是在内存访问效率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种硬件机制。缓存的存在使得存储器的访问延迟大幅缩短,从而实现内存与CPU之间快速数据传输,大大提升了系统的性能。

然而缓存的优化也会面临一个难题——缓存行的竞争问题。当多个CPU同时访问同一缓存行时,就会发生缓存行的竞争,从而引起性能下降。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硬件厂商公司引入了硬件层面的Cache-Line隔离技术,可以在处理器硬件内部直接实现对不同线程/进程使用不同的缓存行,从而减少缓存竞争,提高系统性能。

近年来,由于软件线程数量的增加和多核处理的兴起,这种竞争问题越来越明显,于是标准C++委员会就引入了std::hardware_destructive_interference_size,提供给C++开发者一种在编译时较好地指定对不同线程之间变量的Cache-Line隔离。

std::hardware_destructive_interference_size是一个静态成员变量,其值是指本硬件平台上的Cache-Line大小,编译器在编译时会自动更新这个变量。这样开发者就可以在编译时选择最佳的缓存行大小,存储变量会被尽可能地分配在不同Cache-Line上,从而避免了缓存行竞争的出现。

那么,为什么std::hardware_destructive_interference_size被放在编译时呢?因为它的值是由硬件决定的,不可更改。也就是说,它是PCB硬件层面的参数,不受程序的控制,只有编译器才能读取它。因此放在运行时就不太可能知道它的值,只能在编译时获取。这也是为什么std::hardware_destructive_interference_size被定义成编译时的一个常量。

总之,std::hardware_destructive_interference_size是一种编译时的优化手段,可以通过指定最佳的变量Cache-Line来避免缓存行竞争的发生,提高系统性能。当然,这还需要开发者具备一定的硬件知识和编译器使用技巧。

详情参考

了解更多有趣的事情:https://blog.ds3783.com/